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5-11-12 10:12来源:本站
“孝善之行应及至亲,但绝不应止步于此。” 这句被罗霞反复提及的话,不仅是她走出丧母之痛的精神灯塔,更是她带领西安慈善国学艺术团志愿者服务队、“银龄行动” 文化传承志愿者服务队深耕公益的初心底色。从为弥补对母亲的遗憾踏上志愿路,到组建近百人的团队传递温暖,罗霞用行动诠释着“慈源于爱,善始于行”的真谛。

一份未兑现的承诺,点燃公益初心
2001年6月的那个清晨,成为罗霞生命中无法磨灭的烙印。母亲病重的消息传时,她还在为孩子中考和单位事务奔波,满心以为能等到来年兑现带母亲回甘肃张家川故乡的承诺。可当她疾驰归家,看到的却是母亲“安详沉睡”的模样,听到的是医护人员“取死亡证明”的话语。“我妈妈只是睡着了!” 这句带着哭腔的反驳,藏着她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尽悔恨。
此后多年,相似的背影、熟悉的乡音,都会让罗霞情绪失控。直到一个夏日傍晚,她在小区扶起摔倒的退休教师,对方开导她:“孝善之行应及至亲,但绝不应止步于此。” 这句话让她想起母亲一生乐善好施的模样——饥荒年代远嫁秦地,四十载相夫教子,却总在邻里有难时伸出援手。“把母亲的孝善美德传下去”的念头在她心中生根发芽,她开始主动参与志愿服务。
西电医院门口的经历,更让她坚定了将公益做大的决心。当时,一对求医母女因钱包失窃无助哭泣,罗霞将身上仅有的几百元全部送出。看着孩子重绽的笑容与母亲眼中的热泪,她真切感受到“帮助他人的满足感”,创立一支公益团队、让爱传递更远的想法,也在此刻正式成型。

从十余人到近百人,团队的五年成长与升级
2020 年,罗霞与老年大学的同学携手,成立了国学艺术团。最初团队仅有十余人,凭着一腔热情,从简单的朗诵、声乐表演起步,在摸索中不断丰富形式。如今,团队规模已壮大到近百人,节目涵盖模特走秀、舞蹈、秦腔情景剧、小品、太极、器乐演奏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
五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敬老院、社区、学校,累计举办公益演出及活动70 余场,服务超 13000 人次.“传承爱・暖相伴” 项目专注服务敬老院老人和留守儿童,42 场演出带去欢声笑语;“国风万里・睦邻有礼” 项目深入社区企业,30 余场文化推广活动让国学之美浸润人心。捐赠物资价值 2 万余元 —— 而这 2 万余元,均来自团队成员的捐款。
在敬老院,他们不仅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更会精心编排老人们熟悉的秦腔唱段、经典老歌。有一次在城郊老年公寓,一位失独老人拉着罗霞的手说:“你们一来,我就像看到亲人了。” 这句话,成了团队成员坚持下去的动力。罗霞说:“每次看到老人们的笑脸,我就觉得母亲在天堂也会原谅我,会为我骄傲。”

团队的发展还伴随着重要的身份升级:2024 年,在西安市慈善会直属志愿者服务队授旗仪式上,国学艺术团正式成为西安慈善国学艺术团志愿者服务队,这一身份转变让团队获得了更规范的指导与更广泛的资源支持,公益活动的组织效率与影响力显著提升;2025 年 6 月,西安市慈善会发出西安市新时代 “银龄行动” 志愿者招募公告,罗霞第一时间响应,在国学艺术团基础上成立 “银龄行动” 文化传承志愿者服务队,自此团队从单纯的文化公益,拓展到融合银龄宣讲等多元服务的综合性志愿力量,服务领域与社会价值进一步拓宽。
2025 年七夕佳节,“银龄行动”文化传承志愿者服务队在西安市雁塔区婚姻登记处的 “我们的节日・七夕” 暨 “如梦令・雀游七夕” 婚俗改革体验活动中,将“文化传承” 与 “婚俗新风” 完美融合,让新人们在感受浪漫爱情的同时,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陕北民歌传承人高燕娃、吴世泰用悠扬歌声表达祝福;翟茂盛精彩献唱碗碗腔《人面桃花》;书画家牛泾民、王建锋等现场挥毫,创作吉祥书画;剪纸艺术家马艳茹、胡雪梅则以精巧剪纸传递七夕美满寓意。这场充满文化气息的活动,不仅让雁塔区婚姻登记处的七夕氛围格外浓厚,更让“银龄”志愿者们成为传统婚俗文化的 “活载体”,赢得了现场群众的一致好评。
9 月 9 日,西安市“中华慈善日”宣传活动在明德门广场举行,罗霞再次带领西安慈善国学艺术团志愿者服务队与西安银龄文化传承服务队的百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打造了一场“文化 + 慈善”的特色志愿实践。团队别出心裁设置免费汉服拍照区,准备 30 多套风格各异的服装,邀请专业摄影师田设利、徐玲为市民免费拍摄,让大家在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中感受慈善温度;同时,组织书画家牛泾民、王建锋等现场挥毫,剪纸传承人惠延林创作剪纸作品,所有艺术作品均进行义捐义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慈善事业。

八口之家齐助力,慈善路上不孤单
罗霞的公益事业,离不开家人的全力支持。在这个八口之家—— 她与老伴、亲家母夫妇、儿子儿媳,还有两个孙女,“做公益”早已成为全家的共识。
每次团队活动,儿子和老伴主动承担司机职责,提前规划路线、运送物资;儿媳妇精通视频剪辑,将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制作成短片,扩大团队影响力;弟弟是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下老人们的笑容与志愿者的付出;妹妹擅长化妆,为表演节目的队员打造精致造型。最让罗霞欣慰的是,两个孙女从小耳濡目染,常奶声奶气地说:“别看我们年龄小,也能跟着奶奶做公益。” 有时在活动现场,孩子们还会主动给老人捶背、唱歌,稚嫩的举动温暖了许多人的心。
“家人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底气。” 罗霞笑着说。如今,这支由“银龄”主导、全家助力的志愿者队伍,仍在不断前行。从弥补个人遗憾到传递社会温暖,从单枪匹马到团队作战,罗霞用五年时光证明,年龄不是限制,只要心中有爱,就能为传统文化传承与慈善公益事业,点亮一盏不灭的灯。
作者:曹雨菲
编辑:车 心
审核:妍 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