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5-06-27 10:19来源:本站
长乐路的雨幕里,西京医院旁的药房窗口前,每逢周三,窗外的风雨或烈日总映照着同一个身影。五十岁的冯卫军俯身柜台前,用略显粗糙的双手为从渭南来的癌症患者分装救命药片,抬头对冒雨赶来的患者说:“大哥,按时间吃完药后记得带空瓶来换药。”。
从橄榄绿到慈善红:一个退伍军人的双重坚守
2004 年,脱下橄榄绿军装的冯卫军转身披上西安市慈善会的红马甲,最初,面对全新的领域和陌生的环境,他像刚入伍的新兵,有些许茫然。电脑操作不熟,工作流程也让他一时难以把握。但在会领导的指引下,冯卫军开始了他的蜕变之旅,主管领导向他传授沟通协调的经验,让他明白慈善工作不仅是体力活,更是细致入微的“人心工程”。
有了会领导的鼓励和指引,冯卫军渐渐融入到正常工作中,在负责项目工作期间,冯卫军跑遍了西安的13个区县,参与了“慈善品牌项目”的策划、组织、执行、反馈,会领导给予他充分的信任,也及时给予关键的指导和把关。从“六一”儿童节为儿童送礼物,到重阳节为万余名老人组织慰问活动,他将党和政府以及市慈善会的温暖送达村社和贫困家庭感受到“被看见”的温暖。
疫情夜幕后的坚守者
他常说,慈善会是他的学校,更是他的家。2022年西安疫情最吃紧时,为了防止因封控在家中而无法按时接收和发放抗疫物资,冯卫军每天吃住在单位,与同事们日夜奋战在抗疫物资保障的第一线。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抗疫物资,他和同事们仔细清点,认真核对数量,确保每一份物资都准确无误,以便及时满足前线的急需。
在一次重要物资接受刚结束,他收到了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通知,他的健康码从绿色变成了黄色,这意味着他被判定为密接者,必须按规定进行隔离。这一刻,他的心中满是无奈,临走时,望着仓库里等待发放的物资,他嘴里念叨着:“还有那么多物资等着发呢……”这份牵挂,正是会领导长期熏陶下内化于心的责任感。
后勤保障的“万能工”与药房里的“生命信使”
2024年初,冯卫军同志负责中慈抗癌援助药品发放与后勤保障工作,岗位虽有转换,但他很快就扛起后勤重担,从政府文件取送、物资搬运,到厕所灯泡更换、食堂就餐登记,每一项事都能够认真做好。除了后勤保障工作,冯卫军还兼顾了一项“生命之约”——每周三在西京医院旁的药房为贫困癌症患者发放免费药品。领药的人们陆续到来。有位老太太,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拄着一根磨得发亮的竹杖,她从布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冯卫军认真地登记,然后递给她一盒药。老太太接药的手有些发抖,冯卫军就多叮嘱了几句服用的注意事项。中午时分,雨势稍歇。一位中年男子匆匆赶来,身上的雨衣还在滴水。他面色焦灼,说话时声音发颤:“医生说我父亲...需要换一种药...”冯卫军立刻放下手中的活,仔细查看他带来的病历和处方,确认无误后,他转身去药柜取药,背影显得格外沉稳。男子拿到药后,突然红了眼眶,想说些什么又哽住了。冯卫军只是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会好起来的。”
雨还在下,冯卫军把今天最后一个空药瓶放进回收箱。药瓶碰撞的轻响里。那些被他分装过的药片、搬运过的物资、安慰过的患者,早已在他生命里刻下深深的慈善年轮。当城市的灯火亮起,这个平凡的慈善工作者裹紧外套走进雨幕,他的背影与无数个默默坚守的慈善人重叠在一起,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注脚。
编辑:车 心
审核:姜洪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