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24-01-03 17:01来源:本站 文:魏季棉
让慈善帮扶工作更加充满暖意
魏季棉
新年前不久,人民日报公众号推出了一条很暖心的消息:在西安太元路一家餐馆,家庭经济困难的人来只要说一句“来一份6号餐”的“暗语”,就可免费得到一份胡辣汤加白吉馍套餐。这种做法不但让处在困境的人享受了一份免费餐, 还让人感到店家的关心和尊重。这条消息引来无数读者的点赞,也为改进慈善帮扶工作提供了借鉴。
近年来,随着现代慈善意识的传播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各地开展助困帮扶工作越来越富有智慧,方法越来越科学。许多大学运用大数据技术,把资助贫困生工作做的很到位。吉林大学在大家不知情情况下为千余名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研学生发放考研补贴;东南大学悄悄将早餐补助钱打到经济困难学生的饭卡上;南京理工大学无需学生申请,直接将“暖心”关怀送到需要帮助的同学手上。这些举措,既使救助工作做到了精准到位,又让受助者感到很暖心,充分说明助困帮扶工作正在一步步走向理性和成熟。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慈善帮扶就其本质来说,是基于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挚爱、互助与体贴。慈善法规定:“开展慈善服务,应当尊重受益人、志愿者的人格尊严,不得侵害受益人、志愿者的隐私”。这是慈善帮扶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身处困顿的人也是有尊严的,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帮助,也需要对其处境和心理需求的尊重。这就要求我们特别越到基层在实施慈善帮扶时,多动一些脑筋,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分包容体谅,既把慈善帮扶的“蛋糕”做大,又把慈善帮扶的“蛋糕”分好,避免简单化和一刀切。譬如在确实需要公示受助人名单时,尽量隐藏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开展各种形式的助困活动,不一定非要举行声势很大的集中发放仪式,等等。这样既能真正把爱心送到受助者身上,又避免出现一般常见的尴尬。
太元路这家餐馆等单位的做法启示我们,只要站在受助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慈善帮扶的思路就会越来越宽,方法就会越来越活,效果就会越来越好。愿各级慈善组织和社会各界在新的一年里,在开展各种行善助人雪中送炭活动时,在方式方法上注意为受助人着想,从而使慈善帮扶活动更加温暖人心。
( 编辑:茴香 审核:阿明 )